top of page
About

實體書店十年河東 產業衰微成定局?

【專題記者阮怡婷、謝宜臻、劉蘭辰、薛惟中綜合報導】書店間數直直落,你知道近年有多少書店從地圖上消失嗎?拉動十年間的數據,台灣多數縣市由白轉紅,至106年時,全台已成一片赤紅。書店間數越來越少,整體營業額也逐年下滑,可見實體書店的營運正面臨嚴峻考驗。

根據財政部統計,民國96年至106年,全台實體書店間數整體呈下降趨勢,96年全台共有3150間,十年後卻有近千家實體書店退出市場,總營業額也減少超過新台幣一百億元;各自擁有上百間書店的六都,也都難逃書店關門的命運,以間數最多的台北市為例,十年間即減少了35%,約240間,而高雄市的數量也有25%的減幅。

在實體書店數量及營業額都逐漸消退的時代,就算近年獨立書店因媒體報導而曝光度極高,作為實體書店的獨立書店仍難逃營運危機。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主席詹正德就指出,近來就有知名的台北旅人書房以及嘉義勇氣書房相繼傳出收攤消息。他表示,合作社為全台獨立書店進書的最大經銷管道,而在進書量排名上,旅人書房及勇氣書房都為前20%的主要客戶,兩家書店收攤對獨立書店界來說實是一大衝擊。

小型書店營運不善,大型連鎖書店更有分館從商圈或黃金地段退場。去年八月,誠品因租約到期收掉高雄夢時代店和大立店,而在台北市,金石堂城中店雖在擁有「書街」稱號的重慶南路上屹立三十多年,但卻也將於今年六月熄燈。

在一片書店倒閉潮中,有些書店則選擇轉型,嘗試新的經營方向,「從文化部統計數字就會知道現在台灣書籍第一刷的冊數已經是過去的一半,而且還不一定賣得完。」在書店產業第一線服務13年,曾任職於台、港誠品書店及遠流別境書店的沈如瑩表示,當書籍銷售不如以往,而又要定期支付店面開銷,就必須考慮開發文具、禮品、餐飲等與閱讀有所關聯的商品。

負成長比率

正成長比率

※顏色越深,絕對數值越大

資料來源/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內政部人口資料庫

資料整理/薛惟中、阮怡婷

製圖人/張筆翔、蘇鑑微

附註1:平均多少人享有一間書店計算方法為—各縣市書店家數/(各縣市總人口數-各縣市0歲人口數)

附註2:96-101年之書店家數及銷售額一財政部營利事業分類中「書籍、雜誌零售業」+「書局(店)綜合業」計算;102年以後因財政部分類將營利事業分類中的「書局(店)綜合業」合併分散至其他類,因此102-106年書店家數及銷售額僅計算「書籍、雜誌綜合業」。

Treatment

5

​10

​15

20

25

25

20

​15

10

5

(%)書店數成長比率

資料來源/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

資料整理/薛惟中、謝宜臻

製圖人/林遠哲、張筆翔

附註:連江縣成長比率為0%,因此未呈現於圖表中。

頹勢奇蹟 竹縣獨立書店異軍突起

儘管近十年來全台各縣市實體書店數量普遍下滑,若觀察102年至106年的數據,仍可發現有少數縣市的書店間數不減反增。其中新竹縣的實體書店間數比例逆勢上揚26%,為全台之最,在蕭條的全台書店市場中,新竹縣算是難得的少數。

新竹縣文化局局長張宜真說明,科學園區帶進的科技新貴人口非常重視親子共讀,因此新竹縣的書店市場相對較大;而近年各具特色的新興獨立書店,分布於較都市化的鄉鎮如竹北市、竹東鎮、新豐鄉、湖口鄉等,在文化部的實體書店補助方案及地方文化局的協助之下,政府與書店共同推廣藝文環境提升,同時提升閱讀風氣。

位於新竹縣竹北市,以親子為主題的朵朵森林繪本屋自105年開業以來,在臉書上已累積超過三萬名粉絲。店主張博雯認為,電子媒體的興起使大眾閱讀習慣減少,對於民眾而言,書店的「書」代表的反倒是一種形象及氣氛,「只賣書是沒辦法的。」他表示,實體書店必須發展更多元且複合式的經營模式。張博雯開業之初即看準家長對於童書以外的商品需求,因此在店內販賣兒童用品,提供親子課程,使書店不再只是書店。

同樣位於竹北市的「或者書店」,座落於新竹縣著名休閒地——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內,自去年五月營業至今已滿一年。或者書店亦採複合式經營,販售書本文具及餐飲,食材由當地小農供給。

或者書店企劃朱培綺表示,複合式的營運空間,為的是讓消費者在店裡經歷基礎的日常生活,「因為閱讀是一種耗時長的活動,可能你在這期間有餐飲需求,可以在一個空間內被滿足,你的閱讀就不會被打斷。」除了賣書供餐外,書店活動主題也從書籍、音樂擴及到食農教育等,以書店做為連接其他領域的橋樑。

雖然書店餐飲營業額收入高於書籍買賣,但朱培綺認為目前經營方向還是要以書店為主,他表示,坊間影展、音樂表演等藝文活動很多,但能讓人靜下來的空間卻不多,「書店反倒是一個最能夠緩衝和沉澱的場所,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希望以書店為主。」

距竹北車程半小時的竹東鎮則有瓦當人文書屋,經營四年多來早已成為鎮上的微型文化重心,雖因單純賣書的營運方式而難以平衡損益,但店主陳晏華表示,竹東需要書店讓民眾交流聚散,以推廣閱讀和藝文風氣。

店內兩千多本書籍都由陳晏華親自向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選購,以維持書店定調的文史哲主題,且每本書都只有一冊。除經營書店外,瓦當也曾邀請房慧真、張亦絢、王琄等藝文人士舉辦多場講座、音樂會和映後座談,發展複合式的經營方式,「因為瓦當空間太小不適合供餐,所以未來可能透過活動收費來貼補收益缺口。」

竹縣社會結構特殊 居民與書店共榮

Contact

三間書店雖皆以複合式的方式經營,但可見地方社會結構亦是影響營運的一大原因。除了本身經營方式各有特色,店址和客群組成也與書店的發展息息相關。張博雯亦推測竹北的人口組成性質可能是新竹縣書店間數增加的主因,「這裡是孩子出生率最高的地方。」他表示,店內的親子課程招生相當容易,課程帶來的利潤甚至能超越書籍的銷售。

在或者書店,朱培綺分析客群主要有兩大類,一為本來就喜歡逛獨立書店的人,二則為當地居民。相較於竹東,竹北因為鄰近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所以當地居民平均收入高,人口組成年齡偏低,重視人文教育的家長就成為當地獨立書店的主要客群。張宜真也表示,由於在地的科技新貴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親子活動常常是秒殺!」

相較朵朵與或者,瓦當書屋由於不易抵達,竹東年輕人口又較少,所以書店和在地人互動並不多,「若是舉辦與當地歷史相關的活動,才會吸引較多居民參加。」陳晏華認為唯有更多人投入閱讀,才有機會讓居民走進店裡買書。

根據《蘋果日報》援引財政部資料報導,若將104年度全台所得總額中位數按村里排名,新竹縣市即包辦了前14名,其中更有8名位於竹北,台北市所得最高的里僅能排在第15名。而據內政部統計,105年新竹縣人口成長率為全台五倍,若單看竹北的人口成長率,更為全台的近17倍。

教育觀念、人口結構及經濟環境的三重優勢,使新竹縣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為實體書店發展的逆勢上揚提供了絕佳的環境。然而,並非所有縣市都同時具備如此優越的條件,且書店本身的經營狀況亦並非全由外在地理區位決定,例如或者書店在書籍銷售方面仍處虧損狀態,必須以餐飲服務打平整體收支,書店仍得調整本身的營運策略以應變市場。

「每年到年底,獨立書店的老闆都會在想一個問題:要不要明年就收起來了?」在書店業有十幾年經歷的朱培綺表示,很多獨立書店於年底結帳時,都會發現損益還是未能兩平。實體書店經營困難,小型獨立書店單打獨鬥、奮力抗衡書店業的衰退,而連鎖龍頭之一金石堂城中店結束營運,同時也透露出實體書店業的另一困境。

書店不再只是「書」店 經營邏輯重新定位

「金石堂城中店的結束,也算是一個指標。」朱培綺說,因為城中店為許多重要作家舉辦新書發表會的地點,所以算是金石堂中經營狀況比較好的。沈如瑩也觀察到,城中店具有較濃厚的藝文性質,常舉辦簽書見面會,「書店牆上甚至有一大面牆都集滿了作家簽名。」然而,他表示,當讀者對活動失去新鮮感,加上講座多不收取費用,如此經營特色恐無法彌補該店虧損,最終導致倒閉而需另尋營運方針。

 

針對獨立書店與連鎖書店差異,沈如瑩認為,獨立書店經營者多具備高度詮釋書本能力,這也使得許多人會受店主本人或其選書風格吸引上門。但對於沒有獨立書店接觸管道,或是沒有逛書店習慣的消費者,連鎖書店具多元書種,是相對親切的選擇。

 

身為書店愛好者,陳晏華認為就算現今虛擬閱讀資源豐富,實體書店仍有其存在必要,然而面對人們愈加快速的生活節奏,閱讀書籍因需要仔細品味,帶來的回饋效果較慢,所以書店除了賣書,還得提供食宿等具立即回饋性的服務才能吸引更多顧客上門消費,增加駐足時間以提高書本的銷售數量。沈如瑩也強調唯有多元的書店,才能讓讀者接觸到更多種類的書,一樣的書在不同書店將被詮釋出不同角度,因此唯有不同的書店存在,才能保證消費者在對的書店遇見對的那本書。

實體書店能讓顧客實際地觸碰書籍,並且透過書店的氛圍傳達不同感受,例如朵朵森林繪本屋即以符合兒童身高的展售櫃,提供親子合適的閱讀環境。 圖/薛惟中攝

「只要有逛實體書店經驗的人還存在,實體書店就不會真的消失。」朱培綺表示,只是現存的書店需要轉型,「若經營書店只停留在書只是買賣這件事,基本上就會被淘汰。」他分析道,其實以前的書店老闆是不看書的,他們只是將書籍買賣視為純粹商業行為的商人,但現存的老書店也正面臨轉型的需求,店主需要學習怎麼跟現代的顧客互動。

 

從第一張圖表可見最後全台地圖呈現一片赤紅,顯示出近十年全台實體書店量衰減。然而實體書店僅是書的零售通路,經營書店十年有餘的詹正德就指出,此現象同時也反映出整個經銷通路的衰退,市場萎縮導致賣書實體通路經營不易,連帶書籍的第一版印刷數一再下修,中盤經銷商紛紛休業,與書籍相關的上下游行業都正面臨嚴峻的考驗。

當市場需求改變,導致書店無法再只是「書」店,業主就得重新思考實體書店在現代的價值,並考慮複合式、多角化的經營策略,在時代座標下找出自己的新定位。

文字|劉蘭辰、薛惟中、謝宜臻、阮怡婷

版面設計|阮怡婷、劉蘭辰

工程協力|張筆翔、蘇鑑微、林遠哲

© 2018政大大學報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